1月24日,“中国企业走进东盟”和“东盟企业走进中国”评选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。这次活动由中国-东盟商务理事会主办。
据悉,本次评选活动历时4个多月,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企业纷纷报名参与,经过层层筛选和征求有关方面意见,最终中国和东盟国家的20家企业和10位企业家赢得殊荣。
近些年来,伴随着中国-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发展,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合作日趋活跃。在当今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,作为新兴经济体而又相邻的中国与东盟国家,加强经贸关系是双方的共同需要,由此推动双方投资合作更快发展。
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。对于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来说,双方企业的投资合作也是主体。因此,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好的经验、好的做法,这对于促进双方企业走出去会有参照作用,对于中国与东盟长久持续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。
自贸区建设以来,东盟国家经济快速发展,不断改善基础设施,以及丰富的矿产、水电等资源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前往投资。据报道,2012年中国对东盟投资增长三成,而近几年东盟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也在不断增长。
2012年9月,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九届中国-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就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,其中第二点建议就是“更大力度深化双向投资合作”。据悉,中国-东盟商务理事会举办此次评选活动,正是积极响应和落实这一建议,旨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、东盟企业走进来提供好的经验,树立好的榜样。
这些获奖企业都有其成功的经验。他们能够抓住中国-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机遇,找准切入点,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,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。
走出去的企业,首先遇到的就是不同的文化、价值观,面对着不同的国度、体制、政策、消费习惯、营销渠道等,这就需要善于交流和沟通,由此,要入乡随俗,融入当地社会。企业在投资于他国项目时,既要有利于经营,也要有利于推动双方人文交流,利于企业和谐、持久的发展。
同时,走出去的企业要实施本土化经营。例如,在走进东盟的过程中,中国企业普遍感到自身拥有的人才短缺,尤其是在当地经营需要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才。实施本土化经营,选好选准当地的合作伙伴,能够较好解决这一问题,这也是东道国所乐见的。这些企业都拥有较领先的技术水平,有能力开发国际市场。走出去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技术,无疑具有一定的开发新市场的优势。
走出去的企业,赚了钱,如果相应地回报当地社会,履行好社会责任,则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。
目前,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,是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第一大市场,中国则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。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走进东盟国家,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企业到中国寻求到新的发展机遇。而随着中国-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进,双方会不断开放市场,这为中国企业走进东盟,及东盟企业走进中国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。这是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大趋势。
专家建议,政府应积极总结这方面的成功经验,为促进双方企业间的投资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。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,包括中国企业和东盟国家的企业,都应注意学习走出去的成功企业的好做法,不断推进相互投资合作。